激流勇进创伟业,加快转变促先行。近几年,永城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围绕“又快又好”精心做文章。坚持高点站位、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砥砺奋进,不断加大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发展中加快转变,转变中加快发展,已探索出“经济发展不单纯求大、求全、求多、求快,更注重求高、求强、求精、求好”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我市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入围中部百强县(市)前****,居全省县域经济第八位。
经济增长 不单纯求“大 ” 更求“高”
“发展,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远与近的关系,要统筹、协调、可持续,不能顾此失彼、竭泽而渔。经济增长,不单纯在‘量’上求大,更要在‘质’上求高。”
永城市委、市政府的这一指导思想,完全印证于发展实践中。
发展看项目。河南神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能达52万吨,其中200KA预焙电解槽116台,350KA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230台,属亚洲****,全球****,技术含量世界****。“十一五”末,该公司总资产、销售收入“双超80亿”。“重头”项目,永城多的是。2010年,仅产业集聚区入驻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6个,其中3亿元以上15个,上市企业3个,外向型企业4个。项目不仅大,且都是“高”字号,高起点、******、高****、高附加值、高利润、高效益。
“高”:“点石成金”,向高端发展。科源公司一位负责人说,一吨未经洗选的普通原煤市场价300元,经洗选后的优质煤,每吨价格1100多元。一吨电解铝铝锭价格1.5万元,经提炼加工成高纯铝价格4万元,再经热轧、冷轧、箔轧后,加工成电子箔、化成箔价格高达32万元!
“高”:“吃干榨净”,变废为宝。没见过的可能不会相信,可事实就是如此。我市煤矿,除了达标排放的空气,不产生任何废物。劣质煤矸石、煤泥和洗中煤,都是发电的燃料。所用的水,则是经过处理的矿井涌水。产生的灰渣,用来生产水泥、制砖,或回填塌陷区,复垦造田。我市境内5家电厂,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均可利用煤矸石、煤泥等劣质煤种发电,不仅净化了环境,产生的炉灰又是生产水泥、制砖的环保优质原料。电厂的余热,还用于城市供暖……
这只是该市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4亿元,增长11.6%,实现利润58.6亿元,增长16.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4.6%。财政收入53.8亿元,居全省****位。
一座活力四射的能源之都正向蒸蒸日上的现代化工业城迈进。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较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
产业培育 不单纯求“全” 更求“强”
永城市是全国****的“中国面粉城”,但面粉的下游产品却是弱项。为此,该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搞好面粉深加工,实现“面粉产业向食品产业”转变。目前,已发展食品加工企业30多家,研发生产营养挂面、多维富硒营养粉、金晶玉米粉和复合酶系列等20多种食品新产品。
面粉产业催生食品产业,“面粉城向食品城”转变,这是永城市产业培育不单纯求“全”,更注重“强”的具体体现。
做强主导产业。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围绕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托永煤、神火两大企业集团,拉长煤―电、煤―电―铝―铝制品加工、煤―煤化工―精细加工、煤―电―建材四大产业链,做优做强四大战略支撑产业。
做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粉煤灰水泥、矸石水泥和加气混凝土砖、矸石空心砖、粉煤灰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培育陶瓷、皮革、铸造、镍铁合金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做强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国内外500强企业对接,引进一批产业转移,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2010年,招商到位资金35亿元,其中利用省外资金24亿元、境外资金1000万元,新建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
做强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2010年该市粮食总产22.6亿斤。优化种植结构,推进蔬菜等特色高效农业,如无公害蔬菜亩收入2―3万元,菜农人均收入1万多元。
做强旅游业。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把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陵园建成******红色旅游区,把沉陷区治理工程建成生态旅游区……
要素投入 不单纯求“多”,更求“精”
“要素投入不对头,是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转变的重要原因。”城关镇党委书记陈殿锋说。乡镇领导要素投入意识也很强。
茴村镇是全国五大皮毛市场之一,几年前全乡皮革加工厂20多家,年皮毛交易量100多万张。皮革加工业为当地增加较大收入,但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按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要求,该乡经历了一番壮士割腕般的阵痛,将所有皮革厂全部关停。为使这一传统产业健康发展,他们积极协调环保部门解决排污问题,引进先进设备,实施集中生产、集中治污。现在,已建成皮革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0家,各项排污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厂区排出的污水,经处理后变成清水,不但无污染,还可以养鱼。厂院内,绿树成荫花似锦;厂院外,田园庄稼长势旺。“工厂噪声小,排污全达标,鱼在水中游,人在田间笑。”当地居民编成顺口溜称赞。
优化要素投入的环保企业,数不胜数。近年来,永城市委、市政府对要素投入一直强调,不能单纯求“多”,更要注重求“优”求“精”。始终坚持抓好关键: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实现投资从扩大规模为主向优化结构为主转变,从注重速度为主向提高效益为主转变,从政府带动为主向启动民间投资为主转变。
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做精做强支撑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培育******产业,努力构建集约化、集聚化、清洁化、可持续的现代工业体系。
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打造全省****的产业集聚区。
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业主集中、管理规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导力量,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发展活力。
着力提******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
实施“旅游名市,文化兴市”战略。充分挖掘永城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打造芒砀山、陈官庄、生态湖三大旅游支点,努力扩大永城的知名度。
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目标 不单纯求“快”,更求“好”
“经济增长更求高,产业培育更求强,要素投入更求精。”这一科学发展方式,已被称为“高+强+精=好”的“永城现象”。
好一个“永城现象”:“好”字为重,好中见快,快中见好,又好又快。“发展的好与快,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发展好,快才有意义;发展快,好才能体现。要坚持好与快的统一,速和效的统一。发展,不但要快,而且更要注重好,力争永城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永城市委、市政府经常强调这样一种发展理念。
理念一好天地宽。好理念伴随着“永城现象”,****永城经济扬帆远航唱大风,一路唱响“好”字歌:
持续思路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百强晋位,富民强市”目标,着力打造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四张名片”,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生态名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努力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和富裕文明平安生态幸福新永城。
结构调整好。优化产业结构,稳定一产,调优二产,做强三产。该市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业十佳市”、“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中国较具投资价值县”。
生态环境好。大力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荣获“中国较佳生态宜居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
民生改善好。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150个,发放“五大保险金”2.12亿元、城乡低保金 5817万元、五保供养金1458.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得到较大改善。荣获“全国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幸福感城市”。
文化旅游好。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完善服务设施建设,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旅游景区魅力无穷。被评为“中国较具特色旅游城市”。
科技创新好。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市”。
战鼓雷雷,群情振奋;号角声声,新潮涌动。永城市正张开双臂拥抱发展的春天,迎接明天的更加灿烂。扮靓桥头堡,争辉大中原。